综合资讯

从《延禧攻略》中看古代“智慧”消防

0




最近,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占据了微博、朋友圈,如今收视率已经破90亿,话题量更是持续高涨,更是有一个人人喊打的角色,就是傅恒的结发妻子尔晴,一个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角色,不少网友都说,比容嬷嬷还坏还可恨。

在此,小编剧透一下:54集,就在54集!这个已经不能用“坏”形容的女人终于挂掉了。嗯,大家可以放心了!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来说说《延禧攻略》与消防的那点事儿。

偶然的大火有其必“燃”性

据资深戏迷的观影随感记录:剧中多次发生“走水”事件,每一次“走水”都暗藏巨大的情节包袱。就好像剧情高潮的调节器。最虐人心的是富察皇后新出生的孩子在大年除夕夜被大火吞噬,成了压垮富察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其从高处一跃而下,香消玉损。

就像每一场宫斗剧里都有个“飞扬跋扈”的狠角色一样,也都需要一场转折剧情发展的大火。而这样的大火背后总藏匿着千万般阴谋诡计,纵有各种理由编织成的“疏忽”,终究不过是一场久经设计的“人祸”。通过对剧情的复盘,我们发现几个引起“走水”悲剧发生的安全隐患:

1.使用了掺加杂质的燃碳,产生四溅的火花。——可燃物管理漏洞

2.覆盖炭盆的顶端盖子、细网没有盖严。——防火设施管理漏洞。

3.吉祥缸中用于灭火的水由于低温,无法提取。——灭火设施管理漏洞。

4.守值人员在除夕夜放松警惕,没有及时发现灾情。——安全意识管理漏洞。

每个漏洞都分分钟在收割“人命”,在排除剧情需要的前提下,一次看上去偶然的大火,实质上是累积的消防安全漏洞集中爆发的必然。这偶然中的必然便是催生悲剧的最佳“导火索”。那么古人真如剧中所表现一样吗?面对大火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自己所熟知的一切吗?

古人的“智慧”消防

大约一百万年前,人类已经掌握使用火的方法,火的使用让人类迅速进化。人类一方面崇拜火给予的光明和热量,另一方面也惧怕火不受控制和带来的毁灭。人类在近百万年的生产生活中,找寻与火共处的平衡。

智慧一:建立恫吓安全宣传体系。类似“玩火尿炕”这种低级警告如今还会出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而更为高级的是作家撰写的志怪小说和宗教信仰给出的轮回描摹。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打翻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形成的火焰山,百里之内群峦喷火,寸草不生。又如宗教信仰中阐述的“地狱”之中遍布“吃人灵魂的邪火”。抑或古人们朴素地把火理解为“上天”的某位神明,加以膜拜。用特殊的仪式性来固化用火的流程,用特殊乃至恐怖的图腾来警醒自己随时注意火的毁灭性。这些都是用极具浪漫主义的智慧来提高人们自己的安全意识,强调火易成灾的事实,刻画人们心中不能“玩火”的红线。

 

图片:古代火神·祝融


智慧二:建立消防制度、队伍体系。“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从我国宋朝开始出现了最早意义的专职消防队,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防火监督”,而有记录的具有消防功能的部门(或社会职位)向上可追溯到周朝“司煊、司耀”。直至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救火会便交由我国监管,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这便是我国第一支消防警察队。这些都是用封建律法形式建立起的硬性管理办法、管理措施、管理手段。

 

图片:清代消防巡查员


智慧三:建立消防器物研发体系。从最早的提拉木桶舀水灭火到牛皮包裹的水囊、水弹再到压缩喷射的“水龙”,都充满了最朴素的实用主义风格。针对具体的火灾情况和周边的建筑特点相应的消防器材,是中国先民最具消防智慧的体现。

 

图片:清代水龙


水龙是由一个椭圆形大木桶、两个紫铜活塞缸以及一根横木杆组成,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用压力将水从输水带中喷出。

现代智慧消防建设号角吹响

经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逐步脱离了初期的蒙昧。借助历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知识红利,获得了更多控制“火”的能力。而古人的朴素消防理念、消防精神却始终根植于心,并演化出类似“水火相克、阴阳相生”等伟大的哲学思考。

现代智慧消防建设中添加物联模块的“城市化远程监控系统”拓展了我们监测火情的视听范围、“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提前了我们现场救援的时间、“智能装备管理系统”融合人与装备状态信息,达到“人剑合一”的效果。……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防患火灾、确保消防安全,成为当今城市治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智慧消防”为破解当下的消防安全瓶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路径。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的“智慧消防”系统,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摸清火患底数,加快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火灾防控体系,成为掌握灭火、救灾主动权的关键,同时还为确保消防人员的自身安全构建一道有力的保障措施!

 

 

 来源:消防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