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麻教授,有谁,会把消防队员当作一种工具?

0



编者按:电影这种东西,算是艺术品,有点夸张或变形在所难免,不能当真。“烈火英雄”按说是不能用专业去分析的,那样难免太过较真。比如里面沿着火油罐爬三节梯子,然后大家摔下来还活得挺滋润,搞得象冷兵器时代攻城一样,类似这样的笑话很多,写点东西调侃一番,正常。但是麻教授的文章中,说我们“在以集体为本的观念下,消防队员不是人,是一种工具”,这就有点过分了吧,集体为本的观念会把消防员当成工具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看凉州古月发来的质疑文章:就《烈火英雄》中的所谓“硬伤”答麻廷光副教授

电影《烈火英雄》上映已经有半个多月时间了,票房总体不错,已经破13亿了,的确难能可贵、可喜可贺。作为一名消防员,观看这样的电影是很容易产生一些代入感的,因此在观影的过程中几度动容、潸然泪下,也很想写一篇影评或者说观后感。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想有蹭热度之嫌,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影片煽情煽的有点过了,不够真实和自然。然而,今晨无意中看到了上海应用科技大学的麻廷光副教授的文章《说说烈火英雄的硬伤》,笔者被深深地到了,想就其中的一些质疑作些回应,以正视听。

1.麻教授说影片一开始有一个回燃效应,导致了有人牺牲和主角被解职对此,笔者是有不同意见的,觉得麻教授不但观影不够认真,而且对于回燃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不是很准确。回燃(Backdraft)是指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可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完全燃烧产物(烟气)在遇到新鲜空气补入后突然发生的爆燃现象。显然,回燃的发生并不是麻教授所说的那样,需要阴燃(产生负压)来实现,因为阴燃是一种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同回燃并不是一个概念,也不作为前置条件。而且,影片当中实际上展现的是私藏易燃易爆物品而产生的爆炸,既非燃气泄漏,亦非回燃效应

2.麻教授说油池发生火灾,向下的燃烧速度大约是每分钟7毫米左右”“油池火灾异常稳定,烧几个小时都看不出来,这显然是书呆子的理论。油罐燃烧的速度受开口面积、油品特性、燃烧时间等参数的影响,速度怎么可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值?说油池火灾异常稳定更是无稽之谈,无论是黄岛油库大爆炸、还是沈阳大龙洋石油有限公司储油罐爆炸,以及古雷“4.6”爆炸着火事故,都用事实证明了油罐发生火灾后爆炸的可能性极大。退一步讲,即使不发生爆炸,持续的燃烧也会造成油罐变形、塌陷,烧几个小时都看不出来(只有液面的下降,其它条件不变),这估计是实验室里用洗脸盆模拟油罐火得出的结论吧。

3.麻教授提出通常训练中不用消防泡沫,而是用工业肥皂来模拟,这样异想天开,一定是没有见过消防队是怎么训练的。消防救援队伍坚持实战化练兵多少年了,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还真没听说哪家消防队用工业肥皂来模拟消防泡沫的。

4.麻教授言之凿凿地指出,真正的油罐大火,是看不见火焰的,因为当油池火灾的直径达到2米以上之时,混合效果变差,油池因为无法获得氧气而产生大量的烟黑,变现在油池越大,越看不见火焰。这真是令人喷饭的理论!我想,与其从理论层面予以批驳,不如奉上几张真实的油罐火灾照片吧,请麻教授看看,莫非这不是真正的油罐大火

5.麻教授充满钦佩地提到,美国的火场英雄Paul Red Adair一生出入油田火场上百次,从未受伤(只有一次被别人误伤),靠的是经验和技能,靠的是对阀门的精通和操作程序的熟悉。这些英雄必备的专业技能,在《烈火英雄》中反而很少找到,只能看到被动的环节,显然他们根本没有做好相关的培训、准备和预案。同时称联想到中国消防队伍在1991年科威特油田大火、2006年土库曼斯坦油田大火中的低效表现,我从这一次电影中找到了不称职的原因。言必提欧美,似乎西方的月亮也要比中国的圆,这是麻教授文章的一贯风格了,不足为奇。可是,笔者专门查阅了一下资料,参与科威特油田大火扑救的是四川省石油管理局的62人啊,并不是中国消防队伍,如此偷换概念来贬低中国消防,真的好吗?

6.麻教授说在油罐大火中,主要的伤亡原因是缺氧(如毛岸英);只有医生才能宣告死亡,不是每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说某某人牺牲了联想到麻教授在关于黄岛油库大火的文章中也提到大爆炸中有14名消防战士、5名工人牺牲(都是因为氧气被突然烧光,发生窒息死亡),看来在麻教授看来,这些在爆炸中失去性命的人都是瞬间窒息死亡了,这真是闻所未闻啊。而且,举了一个毛岸英烈士的例子来佐证,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令人不知所云。

7.麻教授说,在以集体为本的观念下,消防队员不是人,是一种工具看到这句话,笔者的情绪已经不能用愤怒来形容了,几乎有一种想要……的冲动。消防救援人员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怎么就不是人了?何况善征战者必爱其部属,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伤痛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又有哪个指挥员,会把手下的弟兄们当作人肉工具去使用?

对于麻教授其人,我并不是很了解,可是不止一次地看到教授写关于消防的文章,言语间多有贬低和否认,动辄大谈火灾动力学,发表诸如中国消防救援衔的设置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等等奇谈怪论!在此,我想劝麻教授一句,作为一个热心消防的学者,能不能更多研究一些火灾的案例,多提些务实的建议。

编后:当然,这篇文章只是一个争论,麻教授在消防专业上很有研究,值得认真学习。从消防员牺牲的角度看,我们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训练不够、未能认真开展殉职消防员调查等,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因为我们集体观念为本,并由此而导致将消防员看成是一种工具吧?

 

 

来源:靠山屯闲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