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永恒(一)

0


关于1957年我国消防军官赴苏联留学的往事感录与报告

傅海鹏/文


  编者按:一九五七年,中国公安部曾向苏联派出了25名年轻的军官赴列宁格勒留学,专攻消防。作为一个整体,这批留苏军官在学习过程中,为我们国家,为中国消防赢得了荣誉。他们在回国后的四十多年历程中,为中国消防事业的发展作出的成就,功不可没。而他们每个人所取得的业绩,也是值得人们钦佩的。本刊独家报道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为中国消防留下一段光辉的记载。


  北京老火车站。

  广播中传出优美动听的《莫斯科——北京》的歌曲声。

  一趟列车靠在站台边。

  列车车身上悬挂的往来城市标志牌,白底黑字:北京——莫斯科,很明显这是一列国际列车。

  这趟列车的某一车厢,20多名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肩上戴着少尉军衔的英姿飒爽的年轻人,分别簇拥在各个车窗口,向着站台上送行的人们不停地挥手。

  汽笛一声长鸣,列车缓缓起动。

  ——再见啦,首长,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再见啦,亲人,别为我们担扰——再见啦,北京,再见啦,祖国,等我们学成归来再报效您……列车驶出了灯火辉煌的北京站,冲进了夜色中,在茫茫的大地上,朝着北方一路疾驰而去……这不是某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画面,而是发生在40多年前,几乎被淡忘了的一段中国消防史实的开始!它的具体时间是:1957年9月10日晚7时许。

  对中国人民来说,50年代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年代,而1957年,则是那个年代中异乎寻常的一年。当我们今天打开50年前中国消防一段历史事件时,就难免要对1957年的风云中国费些笔墨。

  1957年我国的政治舞台、经济领域和国际斗争这三大方面,是怎祥的情形呢?

  政治舞台上,早春三月时分,我国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费老的这篇文章,原是有感于年前周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所做的长篇演讲,使他感到无比温暖,如春风拂面,但是一年来的现实情况,却也使他领略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感受,由此,笔为心声,他流露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亦忧亦喜的心情。这位老先生借用了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来形容当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这篇文章发表后,犹如“吹皱一池春水”,一时间对“天气”的议论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话题,围绕这篇文章,有意无意、有心无心但富有想象力的斗士纷纷掷枪投匕,最后将这篇文章说成是“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信号弹”。特别是这篇文章也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香港国民党报纸也发表文章,站在国民党的立场,借此评论大陆政局,一下子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最后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竟然是一场席卷全国、使中国55万余名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的干部以及他们的亲属被划入另类的“反右派”运动……

  经济领域中,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正蓬勃掀起,但是“反冒进”正在遭受着无情的批判,“大跃进”的幼芽破土而出,“大跃进”的冲锋号即将吹响在华夏大地……

  国际斗争中,前一年(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二十大”,十天会议结束,举行了闭幕式。就在代表们纷纷准备收拾东西打道回府时,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突然于午夜召集所有代表和新当选中央委员紧急会议,再度作了一个全面否定斯大林的长达7个小时的报告,史称“秘密报告”,向世界政坛施放了一颗“政治原子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剧烈的震荡。始终坚信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老大哥”苏共这种突然间的180度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绝不能容忍的。毛泽东在思索,中国共产党在思索。思索的结果是我们党不能盲目追随苏共,于是乎,中国共产党同苏联共产党的政治分歧由此而生,逐渐导致原本亲密无间的两党两国的关系开始向破裂演化。但是在1957年,两党分歧尚处在未曾公开的情形下,国际舞台上中苏关系依然花好月圆……

  这就是1957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以及中苏关系的大致情形。国内各行各业所开展和进行的一切关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演绎的。

1
共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

评论只对会员开放,请【登录】后再进行评论,
如没有帐户 请先【注册】谢谢。